学院管理
【优秀共产党员标兵】胡壮麟:筑梦七十载,外语学科引路人
2023-07-06
编者按: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之际,为充分发挥先进集体与优秀个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北京大学党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两优一先”评选工作。“两优一先”荣誉的获得者不仅是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一线的业务骨干,更是以党的事业为己任、为学校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优秀代表。融媒体中心对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的教职工进行了采访,希望他们的先进事迹能够激励更多的人见贤思齐,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在全校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生动实践,以“常为新”的精神永葆蓬勃朝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砥砺奋进,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入党业已71年,培养硕士研究生33名、博士研究生26名,发表学术专著和论文集12部、合著5部;主编论著、教材和词典11部,合编论著、教材和词典16部;发表学术论文281篇,为国内学者专著撰写序言166篇,发表杂文35篇;翻译论著一部、论文一篇、诗歌16首。获得国内外学术奖项20余项,这些数字是万搏官方网站,万搏wanbo(中国)退休教授胡壮麟多年来的累累硕果,却无法写尽他为党为国的赤诚丹心。
采访当天,胡壮麟已经早早准备好回答的提纲,将自己的重要资料整理成集,桌上摆放着为了招待记者切好的瓜果,开朗地谈起自己的新书:“今年3月出版了收录我近10年成果的文集,叫《昂首登南山》,郝平书记为我作了序。”
记者采访胡壮麟
聚焦学科建设,培养学科人才
“现在要找资料、提问题,的确是比以前更困难了。”
退休20多年,胡壮麟表示,现在信息获取比过去困难很多。他以前经常参加教育部、学校组织的学科会议,现在却要靠自己去了解收集各种会议的内容;不在一线,很多问题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体会发表意见;想去图书馆,家里“领导”不让去,怕在路上摔跤,图书馆的资料就没办法使用,电脑上的很多程序,如Google,又找不到了……
在2021年6月10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外语教育发展高端论坛”上,胡壮麟与宁琦(左一)、李明滨(右二)、刘曙雄(右一)合影
尽管面对诸如此类的一系列问题,胡壮麟还是活跃在外语学科建设一线,仍会将一些国内外重要研究资料装订好来学习,积极了解学科现状。他特别提到当下教育部所提倡的“引进来,走出去”,这和他的看法不谋而合。
就这一点,他举了自己的切身经历:经过长期研究,发现自己在悉尼大学的老师韩礼德先生很多关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思想是从中国来的。据他研究,韩礼德很多观点源于在中国的导师王力,而中国修辞学学者陈望道则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到了“功能”和“系统”。胡壮麟肯定了韩礼德的成就在于能根据中国教授的观点进一步发展、证实且系统化,但他强调,一定要清楚“启发他的,是中国的学者”。而胡壮麟本人,包括很多其他学者,又把这种传出去的思想引回了中国。同时,他认为,中国的语言学发展在“传出去”这方面还做得不够。虽然中国有很多著名的语言学家,没有人给他们翻译,就无法让更多国外的学者学习了解。
2017年10月,胡壮麟在庆祝中澳建交45周年论坛开幕式上与参会嘉宾合影
培养外语学科人才是学科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同样是胡壮麟关注的重点。在万搏官方网站,万搏wanbo(中国)成立20周年召开的“传承·创新·引领”外语学科发展高层论坛上,胡壮麟就曾发表讲话,提出了人才培养多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倡导因材施教,根据外语人才培养的不同任务、不同需求、不同背景、不同条件,以及外语学生中的不同意愿、不同个性、不同问题,选用适当的培养方法。
除此之外,受恩师李赋宁先生影响,胡壮麟关心学生成长,能做到和学生平起平坐。例如,有个博士生叫范文芳,她研究“语法隐喻”,当时胡壮麟自己并不熟悉,仍然同意她这个选题,自己则抓紧时间收集材料学习,然后再去指导她。他笑着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范文芳博士论文答辩一结束,就把所有相关资料都抱到他家来,她自己则在暑期跑去和男朋友到处逛,却让他好好学习。“我也很高兴,后来好几篇文章,也用到了她给我的材料。”另一位他指导的李战子博士,去悉尼大学访学回国后,带回了“多模态学”这个新课题,他也跟着学。截至目前,他共写了166篇序言,不只给自己的学生写,几乎所有找他作序的人他都不会拒绝。“一般让我写序的都是中青年,他们有了成就,我就想鼓励他们。”于他而言,写序时阅读新的材料,对自己也是一种提高。
2014年6月,胡壮麟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第一届硕士毕业生合影
2019年6月,胡壮麟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合影
虽然离开一线已久,胡壮麟仍然笔耕不辍,聚焦学科建设,培养学科人才,保持着对学术、对教育不变的热忱。
紧跟时代步伐,探索人工智能
时代发展得很快,很多人都逐渐跟不上时代,被时代“淘汰”,但胡壮麟从20世纪50年代进入清华、北大学习,到现在已经70余年,经历了国家几次大的变迁,仍旧能拥有崭新的视野,不断展望未来。在他看来,秘诀就是积极寻找新的信息。“我从中学的时候,就愿意当新闻记者,心里头总是要找新的东西了解。”尤其进入新时代,倡导的是多种知识和学科的融合,培养创新能力就更需要善于发现问题,“搞学问,就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
也正因此,胡壮麟不怕自己被时代“淘汰”,只要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存在,就不存在过时。他提道,比如说现在强调人工智能,其实韩礼德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接触到机器翻译的问题了,当时他提到的很多观点仍旧常看常新,很多问题现在也仍未解决。结合外语学科建设与最新的ChatGPT热潮,胡壮麟今年3月带领同领域的专家共同撰写了专刊, 今年6月已在《中国外语》发表。
2021年6月2日,在北京大学“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上,胡壮麟代表1600多名老党员发言
虽说不怕自己“过时”,胡壮麟在与ChatGPT对话时,还是非常认真地询问了“外语教师退休后如何继续发挥作用”并得到了ChatGPT的回答,如参与志愿者工作、开设英语培训班、撰写外语教学文章、参加教育会议和研讨会、在线教学和指导等多条建议。他在文章中写道:“我发现它正像一位在中国土生土长的退休英语教师。因为我本人退休后,确实是这么享受和度过我的退休生活的,我没有跳出它的归纳。”
虽然被ChatGPT轻易概括,但对它的发展,胡壮麟一直持乐观的积极态度。当前,从外语教学上,ChatGPT能够做到为学生提供听力、阅读、口语及写作的材料,并进行评估和反馈,是非常好的工具。但从对学生的个性化关注、感性理解和情感连接等其他方面,ChatGPT完全无法与人类教师相比。胡壮麟也反驳了全盘否定ChatGPT的言论,并表示,正确的态度是发现和改进在应用ChatGPT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另外,他对发展ChatGPT持有坚决态度,认为这与发展核武器、空间站、芯片等先进技术的情况一样,我们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关注ChatGPT研究在国外的发展,更要重视和强调该项研究的本土化,使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能落后于其他国家。
追随毛主席,过“三好”人生
1933年,胡壮麟出生于上海,少年时期他见证了帝国主义在强占的租界横行霸道,亲历了日寇在沦陷区胡作非为。日军的炸弹也曾炸毁他的家,迫使他们举家逃亡到上海郊区。彼时的他对时局感到困惑,直到开始阅读一些进步书籍,比如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对党的认知开始逐渐清晰。
1949年新中国成立,胡壮麟听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讲话后异常激动,产生了来北京看看天安门的冲动,选择到清华大学读书。一入清华园,他就受到了“清华园是革命家庭,外国语乃斗争武器”这样的口号鼓舞。1951年初,他受俄语系进步学生参加抗美援朝的感召,参加了清华大学的抗美援朝宣传队,去农村进行宣传教育,后又参与“三反五反”。在党的事业工作中,他逐渐成长,向党靠拢。
1953年,毛主席提出“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号召,他又再次响应,争做“三好”学生。“当时胡耀邦把全北京各个单位的团干部召集起来去听‘三好’演讲,我当时是北大西语系团总支书记,就到人大去听报告。”胡壮麟回忆,听完报告回来后,学校党委、团委都是根据“三好”精神来检查工作。一年级时,他对学习不大上心,贪玩。但毛主席指示出来之后,他赶快学习,不能落在后面。院系调整后,他也因成绩不错被分到了甲班。不仅工作好、成绩好,他的体育成绩也非常好。当时有短跑中跑长跑、单杠双杠等10个项目,他个个优秀,是班上唯一拿到劳卫制优秀奖状的学生,“当时体育干事非常佩服我,给大家争气了”。
胡壮麟荣获的总参谋部政治部颁发的先进工作者证书
胡壮麟荣获的中国农业科学院情报室先进工作者证书
胡壮麟的整个青年时代都在追随毛主席指示,积极参与政治工作,并时刻牢记“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身份,毕业参军曾在总参二部从事军事情报研究工作,分析过一份重要情报,立了大功,获得中央领导批示。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时,正值困难时期,他提供的如何提高农业生产的材料受到中联部的重视。回到北大后,他也不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培养出了无数优秀学者。此外,他还多次慷慨捐赠,在万搏官方网站,万搏wanbo(中国)设立奖学金,资助了数百位学生参与学术活动。2020年,他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今年又荣获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称号。种种事迹,毫不辜负他对自己的评价——
“我这一生,不止学生时代是‘三好’,我的一生都在争当‘三好’。”
两鬓斑白,听力减退,步履蹒跚,可回忆起过往故事时总是爽朗地大笑,谈起学术话题逻辑清晰、神采飞扬,退休27年仍“退而不休”,年已九旬的胡壮麟仍如17岁刚入大学时那般,满怀热忱,期许自己能昂首挺胸,登上下一座学术的高山。采访结束时,记者为他拍了张照片,略显昏暗的灯光下,相机“咔嚓”一声,仿佛定格了几个时代,而胡壮麟却闪耀着永恒流动的、属于中国外语语言文学学科不灭的光芒。
个人简介:
胡壮麟,男,1933年3月生,上海人。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54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二部翻译、参谋,1959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情报室翻译、编译组组长、情报组组长。1973年回北京大学任教,曾任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英语教研室副教授、英语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在英语语言文学领域培养硕士33名、博士26名。主要研究方向是外国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英语教学法等,著有《语言学教程》(Linguistics: A Course Book)、《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等,其中《语言学教程》(第五版)于2021年获教育部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一等奖。
信息来源: 融媒体中心
文字:北大校报学生记者 李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