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
万搏官方网站,万搏wanbo(中国)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缅甸语
2021-11-19
北京大学缅甸语专业于1949年创立,是全国高校首先开创的缅甸语专业,前身是南京国立东方语专缅甸语科(1942)。在陈炎、任竹根、施振才、李谋、汪大年、姚秉彦、蔡祝生、计莲芳、赵敬、韩德英、姜永仁教授等老一辈优秀学者的辛勤耕耘下,北大缅甸语专业学科基础扎实,在缅甸语言、文学、历史、文化等基础研究领域有传统优势。
缅甸语专业的老师们通力合作,先后出版了《缅汉词典》《简明缅汉-汉缅词典》《缅甸语分类词典》等必备工具书,其中《缅汉词典》(商务出版社)为国内首部缅汉辞书,收词量大、词义准确、编纂水平高。
在扎实的语言基础上,老师们翻译了大量的缅甸文学和历史名著。曾耗时十年翻译出版了缅甸语史书《琉璃宫史》,也翻译出版了《旭日冉冉》《鄂巴》《不是恨》《别了,夏日之夜》《船到江心》《渔夫》《天堂之路》《宝镜》《如愿》等一批在缅甸有影响力的古典及现代文学作品。
除辞书和译著外,缅甸语专业的学术著作如《缅甸语汉语比较研究》《缅甸语方言研究》《缅甸文学史》《缅甸文化综论》《缅甸宗教与社会》《缅甸古典小说翻译研究》《缅甸诗选》《中国缅甸文化交流史》等,原创性强,研究质量高,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上,缅甸语专业老中青三代教师深耕细作,积极完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缅甸语人才。先后出版《缅甸语教程》(全六册)《缅甸语口语教程》《实用缅甸语语法》等专业教材,完善了本硕博培养体系,开设出面向本科生的缅甸语言、文学、文化、历史、现状等20多门课程。1949年至今共招收22届本科生,坚持小班教学(师生比为1:3~4),为国内、国际高校及研究机构输送了骨干力量。
第一届全国缅甸语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季先生与缅甸语专业师生的合影
毕业生中部分有志于从事区域研究,赴国内外一流高校继续深造,并成为国内外高校的教学研究骨干;部分服务于外交部、中联部、商务部、文化部等政府机构及新华社、央视、中石油等国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在各个领域施展才华。中国驻缅甸第一任女大使陈宝鎏大使毕业于北大缅甸语专业。目前勇担重任,活跃在中缅外交、商贸、文化、能源交流与合作第一线的官员、高翻和记者中,北大缅甸语专业的校友层出不穷。他们集中呈现了北大缅甸语人才培养的整体面貌。
缅甸语专业老中青教师与缅甸学者共聚一堂
北大缅甸语专业现有中青年教师3名,分别为林琼老师、杨国影老师、张哲老师。他们秉承老一辈教师的优良传统,薪火相传,守正创新。依托综合大学优势,突破以往培养模式,进一步培养、拓展学生的区域视野和全球视野,使其具备更全面的科学人文素养、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鼓励学生结合兴趣与研究方向,选修其他专业课程及学位。同时,加强了缅甸语专业课程多样性建设,在保证原有语言训练强度的基础上,凝练核心课程,打破国别和语言的壁垒,增加开设专业综合类课程。围绕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增加开设新的语言课程和国别知识课程。所有教师近三年来教学评估成绩均在90分以上。在扎实的语言训练基础上,缅甸语专业启发本科生立足专业,进行科研探索。增开科研类型的课程,如杨国影老师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的《缅甸国情与热点问题研究》、张哲老师的《东南亚地区上座部佛教导论》等,引导学生在本科阶段开展科研探索。课业之余,缅甸语专业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挑战杯”“校长科研基金”等学术竞赛:本科生李鑫悦、侯同尘、黄斌三人前往中缅边境瑞丽等城市、发放缅甸语调查问卷、调查缅甸在华劳工现状,他们的调查报告“缅甸在华劳工调查”斩获北京大学“挑战杯”学术竞赛一等奖;本科生吴钩与其他院系同学共同组队前往缅甸仰光进行田野调查,发放缅甸语调查问卷,其负责的挑战杯项目“缅甸社会的中国形象映射”获得北京大学“挑战杯”跨学科类二等奖。此外,老师们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平台。在日常教学中增加场景模拟等教学方式,注重利用外事交流等实践活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言及综合能力。在校师生利用缅甸大使、外交部部长、总统顾问、联合国秘书长助理、缅甸大学校长代表团、缅甸优秀大学生代表团、缅甸记者代表团等来校访问的机会,用缅甸语就中缅关系、缅甸热点问题与缅甸外宾进行深入交流;2015、2019年全体本科生参加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实践教育活动,运用缅甸语和英语,对缅甸及东盟各国参展商及官员进行调研和访谈。该项目获2017年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2019年共有三名本科生先后赴新加坡参加2018、2019届YMAC模拟东盟青年论坛,与来自东南亚各国的青年学生及教师展开交流、辩论,并在2019年斩获“最受人民欢迎奖”。在全专业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近3年缅甸语专业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和支持32项。
缅甸语专业学生赴东盟博览会调研
缅甸语专业同学在缅甸驻华使馆欢度泼水节
放眼未来,北大缅甸语专业将秉承优良的传统,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开设一批高水平的课程,完善优化现有教材体系,做好教材电子化出版工作,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为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